当前位置:首页/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就创业服务中心

    联系方式:0816-6357158

    工作邮箱 : 2483455709@qq.com

    绵阳:涪城区机场东路83号 知行书社 

    梓潼:梓潼县永利街929号学工部3层

    就业举报监督电话:0816-2390321

    就业指导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发布日期:2022-06-17 出自:就业信息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浏览次数:1470次 【打印】 【返回
    作者 | 胡海青(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肖虹(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此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为新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健全就业扩容机制,着力缓解就业总量矛盾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导致经济下行等因素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面对异常复杂的形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取得了超预期的不俗表现。

    从国内国际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

    1

    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900万人,2022年预计将超过1000万人。

    2

    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

    从短期来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办法是挖掘现有就业潜力,如教育部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幅增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教师、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性岗位。但从长远来看,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有赖于健全就业扩容机制。


    本次《规划》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扩大就业容量进行了部署。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规划》提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近年来,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新就业形态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规划》提出,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培育就业新动能,就是要充分发挥新业态、新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将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就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是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创业是就业之源。智联招聘对2020年创业企业的调查显示,1-9月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招聘7.3个职位,9月创业企业平均招聘需求较1月提高73.6%,创业企业就业带动力相对较弱,但增长强劲。《规划》提出,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实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全面升级创业服务等举措,鼓励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积极投身创业”,这将大力激发创新带动就业内在驱动作用,为就业提供更多的空间。

    健全就业提质机制,着力解决体面劳动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阳和杨宜勇对我国就业质量(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就业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就业质量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近几年,以平台就业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但新就业形态也存在着平台企业用工不够规范、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扩容”是让劳动者“就得了业”,“提质”是广大让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从“就得了业”到“更高质量就业”,反映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十四五”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

    要实现就业提质

    1

    一方面有赖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

    2

    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为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


    本次《规划》提出三条意见

    一是促进平等就业。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平等的就业机制,努力消除就业中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和联合约谈机制,健全司法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合法权益,这是解决入口环节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体面劳动问题。

    二是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合理增加劳动报酬,营造良好劳动环境,加强劳动者社会保障,这是解决劳动过程环节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问题。

    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扎实做好劳动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和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这是从权益维护与救济角度着手解决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问题。

    健全人岗匹配机制,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还将进一步提速,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异军突起,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或进一步加剧。一升(“要求更高”)一降(“不适应加剧”)将使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


    为此《规划》提出

    一是在供给侧发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预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强重点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制订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实习实训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深化技能人才管理制度改革。

    二从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发力,强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规划》还提出,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强化供需匹配效率,才能标本兼治地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事关整体就业形势的稳定,事关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处于高位,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规模性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应用,就业更换与替代效应持续显现;国际环境特别是中美贸易冲突以及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如新冠疫情日趋复杂难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就业的潜在冲击需要特别警惕防范。

    《规划》提出,要不断健全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妥善应对潜在影响,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一是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增强风险预警预判能力,准确识别和预测就业风险,这是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前提。

    二是全面强化风险应对处置。健全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完善失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通过强化政策储备、援企稳岗、就业帮扶等全面提升就业风险应对处置能力。

    同时,《规划》还提出“实施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推进升级全国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构建广覆盖的监测网络、健全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等工作,这是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关键。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与任务已然明确,要让蓝图变为现实而不是束之高阁,关键在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抓紧制定“落实落地”的实施方案。《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要真正“落实落地”,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制定《规划》的实施方案。

    二是强化“落实落地”的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及效果的评估,强化监督检查。

    三是强化“落实落地”的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投入责任,积极引导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务实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有用管用的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