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就业中心

    联系方式:0816-6357158

    工作邮箱 : 2483455709@qq.com

    绵阳:涪城区机场东路83号 知行书社 

    梓潼:梓潼县永利街929号学工部3层

    就业举报监督电话:0816-2390321

    校企沟通工作QQ群:568195226


    部门动态
    “就”在金秋“职”达未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5年秋招双选会两场联动攻坚就业季
    发布日期:2025-11-03 出自:就业信息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浏览次数:94次 【打印】 【返回

     

    为持续推进2026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1029日下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在梓潼校区举办2025年秋季校园双选会。本次活动“就”在金秋“职”达未来主题,以“线上+线下”双轨模式为桥梁,精准链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同时推动校企在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协作,为秋招“攻坚期”注入活力。

    校政企聚力,护航就业新征程

    双选会当日,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汤云春梓潼县委常委副县长杨敏,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刘双,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职介所所长刘颖,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曾冬梅,梓潼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晓彬,梓潼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县就业中心主任金毅应邀莅临指导学校党委书记、省政府督导专员左冬梅,副校长张大汉,梓潼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梁宝堂以及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共同出席,为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

    校政企协同赋能,锚定职业发展航向

    双选会14:30正式启动。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汤云春在开幕致辞中鼓励高校毕业生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将个人抱负融入国家与城市发展。他强调,毕业生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在基层一线和实践锻炼中提升本领。同时呼吁用人单位营造良好就业生态,科学设岗、规划人才通道,为毕业生提供机会。汤云春表示,绵阳人社系统将持续落实稳岗扩岗政策,对企业吸纳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政企协同优化就业环境。

    梓潼县委常委副县长杨敏在致辞中表示,梓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持续聚人才、促创新、兴产业,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指出,此次双选会既是求职平台,更是梦想起点寄语同学们“自信者强、自胜者勇”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书写青春华章!

    副校长张大汉在致辞中向参会企业致谢,并寄语毕业生:“秋招是职业赛道的‘关键补给站’,要锚定专业优势、坚定职业自信,以开放心态与企业深度互动,在交流中捕捉成长机遇,为长远发展夯基筑台。”

    校党委书记、省政府督导专员左冬梅结合秋招市场动态,为学子提出务实建议:“秉持‘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务实心态,以积极姿态拥抱职场选择,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明晰方向,迈稳职业生涯‘冲刺步’。”

    活动期间,校领导深入企业展位,详细了解秋招岗位需求、招聘进展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并围绕共建实习基地、课程开发等校企合作方向展开交流,为后续协作拓展空间。

    供需精准对接,点燃求职新热度

    本次双选会聚焦教育、传媒、文旅、设计等核心行业,线上线下联动吸引400余家企业参与,释放5000余个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深秋的寒意未减现场热情,毕业生积极投递简历、展示专业作品,与企业代表面对面沟通;用人单位也全面推介发展平台与福利待遇,实现供需双向精准匹配。现场特设政策咨询专区,针对秋招政策调整、就业流程优化等热点,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指导与解读服务,全程护航求职路。

    为助力2026届毕业生明晰就业形势、提升竞争力,双选会当天还同步举办一座城一个人——谈高校毕业生奋斗”主题讲座。特邀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主任我校就业导师汤云春主讲。汤云春主任凭借扎实的政策经验与风趣的分享风格,深入解读了就业创业类政策适用范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异地就业保障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既为学子们提供了切实的政策支持,更有效提振了大家就业创业的信心。

    多方协同支撑,筑牢就业保障网

    活动得到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绵阳市总工会、梓潼县人民政府、绵阳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梓潼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以及绵阳人才集团、绵阳人才网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多方协同保障双选会高效开展。

    此次双选会既是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加速通道”,也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将持续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以“秋招两场联动”为起点,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