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就创业服务中心

    联系方式:0816-6357158

    工作邮箱 : 2483455709@qq.com

    绵阳:涪城区机场东路83号 知行书社 

    梓潼:梓潼县永利街929号学工部3层

    就业举报监督电话:0816-2390321

    校企沟通工作QQ群:568195226


    就业指导
    《中国大学生就业》|| 邸飞: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影响与对策探析
    发布日期:2022-10-24 出自:就业信息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浏览次数:3888次 【打印】 【返回

    作者简介:邸飞(1987-),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继续深造已成为本科生就业主要流向。受疫情和外部就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本科生继续深造“高期望低达成”趋势显著,“慢就业”现象愈发突出,求职市场“供需两难”、学历门槛居高不下等连锁反应持续加剧,高校需要系统分析当前本科生就业现状和主要影响,积极调整,主动应对,探索破解本科生就业困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困境;主要影响;应对举措


    本科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基,是高校“稳就业”的关键点。不同于研究生更多以求职为导向,本科生就业期望主要集中在继续深造,而受疫情影响出国境留学渠道受阻,单独依靠国内升学渠道吸纳能力有限,本科生高深造意愿与相对低成功率的落差,使“慢就业”效应进一步放大,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本科生就业困境持续加剧,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难点和痛点。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



    (一)继续深造“高期望低达成”

               难度逐年攀升

    受疫情影响,出国境留学渠道不畅,致使考研人数逐年激增,而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增量有限,本科生考研竞争异常激烈,难度逐年攀升,考研失利群体逐年累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1]而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为110万人左右,总体来看,将有300万考生落榜。从未来走势上看,出国境留学渠道依旧有待恢复,而考研难度将继续攀升,一定时间内,高期望而低达成的继续深造困境会持续加剧。


    (二)求职意愿度继续走低

               阻力不断加大

    不同于研究生,本科生多以继续深造为导向,本科在读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求职准备,对本科毕业求职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同时学历歧视确实或多或少地给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压力,是影响考研动机的外部原因之一,[2]进而继续深造逐步成为本科生首选项和必选项,求职往往成为继续深造失利后的备选项,本科生求职由原来的“一届接一届压茬推进”更多转向“当届延迟到下届的错茬错届”。[3]同时,来自长辈、朋辈等外部阻力对本科生求职带来较多消极影响,长辈往往成为本科生不求职“二战”考研的支持者或倡导者,朋辈则充当着带动者的角色。内在求职意愿不强,外在求职阻力较大,致使本科生求职意愿度持续走低,“慢就业”现象不断加剧。


    (三)供需两端结构性矛盾

               依旧突出“两难”现象显著

    本科生对外部就业市场缺乏系统认知,往往求职期望偏高,而就业市场适合本科生的岗位相对更偏基础、偏应用,且部分行业内知名用人单位存在学历门槛,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高求职期望与偏基础岗位间的现实落差让本科求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局,“求职难”成为本科求职普遍感受;而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到合适的本科生同样也“难”,一方面本科生求职意愿低,主动求职的本科生数量持续减少,另一方面高求职期望让本科生误以为是因学历不够而从事基础岗位,本科生就业愈发不稳定,辞职再考研现在较为普遍。供需两端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求职难”和“招聘难”——供需“两难”现象在本科生就业层面尤为显著。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主要影响


    01

    “慢就业”被迫常态化,未就业群体逐年累积


    本科生继续深造难度逐年攀升,而本科生继续深造意愿度却居高不下,未成功深造的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二战”升学,“慢就业”正逐步成为本科就业“新常态”。“慢就业”常态化将给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巨大隐患,一是直接影响当年“稳就业”大局;二是“慢就业”本科生一届压一届,不停加高考研基数,不断提升考研难度,2022年,复试的“门槛”整体提升,特别是部分热门学科分数线提高幅度较大;[4]三是随着应届生身份丧失,“慢就业”本科生将彻底失去求职“窗口期”,升学和求职希望均更加渺茫,会造成未就业群体逐年积累,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02

    进一步驻高学历门槛“两难”矛盾不断加深


    本科毕业生求职意愿度持续走低,辞职考研现象愈发明显,不断降低就业市场对本科生校园招聘的信心,一方面本科生求职基数的减少,会促使用人单位核减本科生校招岗位,岗位数量上的减少一定会加大本科生求职难度;另一方面本科校招难度增大且存在离职考研等更多不稳定因素,用人单位不得不转向招聘研究生,更多偏基础、偏应用的岗位将再度回流研究生校招市场,学历门槛继续被“驻高”,本科毕业生求职空间被不断挤压。本科生“求职难”被不断放大,本科生更会认为“学历门槛”是造成求职难的主要因素,求职意愿会加速下跌,届时本科生校招会难上加难,“求职难”和“招聘难”两难矛盾不断加深。


    03

    关键要素互相掣肘就业困境持续加剧


    深造与求职作为本科生主要就业去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确保本科生就业工作整体稳定,而当前本科生就业过度集中于继续深造,求职意愿持续低迷,低迷、不稳定的本科求职市场会激发更多岗位向研究生就业市场回流,求职学历门槛不断加高;本科生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会不断下降,本科求职“难上加难”,会刺激更多本科生放弃求职,彻底投向继续深造,继续深造难度同样会不断加高;深造和求职的难度同时提升,各要素间恶性循环,由相互疏解转为相互掣肘,未就业本科生群体逐年积累,本科就业困境会持续加剧。


    三、本科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对策


    01

    “家校企”多方共育

    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本科生就业选择过度集中是造成本科生就业困境的直接因素,需要引导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选择、合理调整,不死磕继续深造。从当前引导成效来看,只依靠高校开展效果欠佳,需要高校、家庭、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协同发力。高校方面要帮助本科生研判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现实情况,一生一策科学制定就业方案;家庭方面要认识到“精英情结”的存在确实会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难。[5]要正确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弱化自身和学生的“精英情结”,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理性决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企业方面要全面、系统解读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和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纠正学生职业发展“唯学历论”的认知偏差;社会舆论方面正确解读当前就业形势,不过度传递本科求职难、学历门槛等焦虑情绪,增强本科生求职信心,为本科生营造良好的求职氛围;高校、家庭、用人单位、社会舆论等多方发力、协同育人,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各要素间的现实矛盾。

    0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科学构建本科生职业发展体系

    本科生求职意愿低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外部职场世界缺乏系统认识,一方面存在认知缺失,不清楚本科生毕业生求职方向和发展路径;一方面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唯学历论”将是未来限制自己职业发展的主旋律;认知缺失使本科生心存惶恐,不敢去选择求职,认知偏差使本科生心存疑虑,不愿意去选择求职;因此,缺乏对外部职场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本科生逃避求职、扎堆考研的重要内在因素。从内打破是成长,本科生就业工作要破局,需要强有力的本科生职业发展体系做支撑。加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推动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本科生群体全覆盖,做到不断端口前移,从低年级开始树立学生生涯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分阶段逐步探索未来职业发展主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成才和就业;[6]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支撑效应,创办更多品牌活动和咨询工作室,解决学生共性与个性化问题,搭建更多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探寻职业主线创建更多平台。

    03


    探索校园招聘新模式

    创造更多契合本科生期待的岗位

    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高期待是本科生选择不求职继续深造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行业内知名用人单位本科生校招量总体有限,且部分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学历门槛。站在本科生求职维度看,契合本科生职业期待,对本科生吸引力大,可以让本科生放弃深造的岗位量相对较少。因此,本科生求职要增量发展,关键是要创新校园招聘模式,创造更多契合本科生职业期待的岗位。概况而言,本科生职业期待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研究生站在同一平台,不因学历而输在起点;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研究生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不因学历而输在未来。部分用人单位为招聘到优秀本科生,在校招层面做了不少创新性探索,成效突出。主要为两种模式,一种为“2+0”模式,在偏研究且有学历门槛的高平台岗位开拓本科生专项岗位,校招本科生加入研究生为主的项目团队,签订2年劳动合同,工作内容虽相对基础,但成长性强。期间,学生边工作边准备继续深造,多以出国境留学为主。合同到期后,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深造结束后可重新参与公司校招,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两年行业内高平台工作经历,不仅在业务能力上成长迅速,且为未来深造后再求职奠定了良好基础,相比“二战”考研的同届毕业生,积攒了业界广泛认可的工作经验,提前拿到了“优先”录取权,比较优势突出;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种模式本科生深造后返岗率高,满足现实用人需求的同时提前做好未来人才储备。一种为“2+n”模式,与用人单位签订2年劳动合同,两年工作期间在总部层面从事相对基础的工作,鼓励学生边工作边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考取研究生后继续留任并续签合同,非全日制研究生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成功率高,这种模式既契合本科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又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04


    推动更多政策落地

    助力本科毕业生求职

    高校充分发挥纽带效应,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引导工作,引导本科生适时调整求职期望,引导用人单位创新校招模式,提供更多契合本科生求职需求的就业岗位;教育系统要高效协同人社部门,推动更多促进本科生求职的保障政策落地,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校招岗位数量,同时不断创新校园招聘模式,提升本科生岗位质量;一方面要引导用人单位进一步优化内部职业发展体系,为本科生在岗深造提供有效渠道和政策支持,提振本科生在岗深造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和就业管理部门要主动宣传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消除社会偏见,提升社会认可度,[7]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疏解更多本科生以在岗工作和非全日制读研的形式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有效缓解全日制考研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022-02-28]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2/index.html.

    [2]黄宇施,顾倩,宋晓丹.基于考研动机调查的大学生就业观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0):48-53.

    [3]邸飞,李健,周晨.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求职错茬效应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6):34-37.

    [4]张思楠,郭尽美.人数大增分数上涨 考研缘何持续升温[N].中国财经报,2022-04-12(001).DOI:10.28053/n.cnki.nccjb.2022.000705.

    [5]陈蕾.精英情结对大学生就业的阻碍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198-199.

    [6]赵天明.浅析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20(21):173-174.

    [7]苏明政,杨柳.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8):19-21.